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史部
  尚书曹莪墓在句容县箭塘山
  知府李茂功墓在句容县西门外大墅村
  尚书李思诚墓在句容县张王庙东
  太仆寺卿 张谏
墓在句容县福胙乡
  尚书齐泰墓在溧水县青丝洞
  郎中庄昶墓在江浦县定山 (第 40a 页)
  黄 琬(豫州牧/)

   分辖
 (汉/) 张 谏        
王子凤(以上丹阳太/守)
  严 助        朱买臣
  周 君        秋 君
  许 (第 7a 页)
  赵时振字少东江宁人举乡试以哭母成疾死葬

  康家山有碣曰赵少东先生庐墓处
   张谏
(第 9a 页)
孟弼
句容人孝事二亲由进士筮仕行人
  司丁母忧哀毁骨立庐墓三年芝产墓旁迁河南
  副使召为顺天府尹以忤时 (第 9a 页)
  (独池州陶雅/宽厚得民)从之歙人遂降九月升州刺史冯弘
  铎叛附于杨行密
  乾宁元年十一月朱全忠遣使至泗州陵慢刺史
   张谏
谏举州降行密
  二年三月杨行密取濠州(今凤/阳府)四月杨行密取寿
  州及涟水(在淮安府安东/县西 (第 13b 页)
 (勿贡献吾于荆榛中立寿王才得尊位/广定策国老有如此负心门生天子)
冬十一月杨行密取泗州
 朱全忠遣使至泗州陵慢刺史 张谏
谏举州降行密
 行密遣押牙唐令回持茶万馀斤如汴宋贸易全忠
 执令回尽取其茶扬汴始有隙
十二月李克用攻 (第 26b 页)
  顺天府学在府治东南教忠坊明洪武初以元大和
观地为大兴县学国子监为府学永乐元年改北
平布政使司为顺天府仍以府学为国子监大兴
县学为府学即今所也(大兴宛平二县生员俱属府学)九年同知甄仪
建明伦堂东西斋舍十二年府尹张贯建大成殿又

建学舍于明伦堂后宣德三年府尹李庸正统十一
年府尹王贤相继扩而新之历经成化间 府尹张谏
阎尹铎万历间督学御史商为正杨四知府尹朱孟
震相继修建规制始备内建大成殿两庑神库戟门
泮池棂星门明伦堂 (第 4a 页)
  张 宪(成化中任顺天府尹望詟权豪德孚士庶称京兆之贤能者必归之)


   张 谏(毕节人成化中任顺天府尹修建学宫规制大备以戆直谪太仆寺卿)
  余子俊(四州青神人景泰辛未进士成化间以尚书兼都御史总理宣大边备修马政通盐利又
定屯种之规宣大
(第 24a 页)
无徵上命户部覆实以闻 十一月辛丑河南都司指
挥使夏忠按察司副使 张谏
下锦衣卫狱初河溢入城
按察司劾忠卖放筑城士卒城未就致水为患忠素恶
谏疑所劾皆出于谏遂诬奏谏侵欺赈济粟 (第 13b 页)
保定李庸修
之大学士建安杨荣为作记正统十一年府学宁阳王
贤重修户部侍郎庐陵陈循作记成化元年府尹句容 张谏
兴平阎铎先后又修葺焉大学士淳安商辂作记
(顺天府/旧志)
原顺天府学在府东南洪武初建为大兴县学永乐初 …… (第 14a 页)
商辂重修顺天府学记因顺天府学永乐初改建至/是七十年虽数加葺治率 陋就简未有能侈前规者)
(成化改元 府尹张君谏
相旧斋庑逼近堂庙辟东西地/广之堂之北创后堂五间左右房各九间庙之外戟门)
(棂星门皆撤而新之学之门树育 (第 16a 页)
 拨威海卫原额耤田为学田共玖亩捌分
 莱州府
 莱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宋明道间建明天顺元年
 知府熊瓒开拓之成化三年 知府张谏
增修改建学
 门于庙东南万历三十六年知府陈亮采建尊经阁
 入学贰拾名学田伍顷陆亩参分零与掖县学公置 (第 38b 页)
   复造册查牒法
正统二年行在礼部尚书胡濙等奏洪武间天下僧道
给过度牒者令僧录司道录司造册颁行天下寺观凡
遇僧道即与对册其父兄贯籍告度月日如有不同即
为伪冒迨今年久前令寝废有忘殁遗留度牒未经销
缴为他人有者逃匿军民及囚犯伪造者有盗卖影射
及私自簪剃者奸弊百端真伪莫辨乞自今以后给度

牒者仍造册颁行天下寺观以防奸诈从之
   依钦定额数给度
正统五年 进士张谏
言僧道之数已有定额近因希求
请给数千百众奄至京师非寄迹寺观即潜住民间黄
冠缁衣布满街市究其所学无益于 (第 18b 页)
丁壮妇女渡江杀老疾以饷军行密别将张训李德诚
潜入扬州灭馀火得谷数十万斛以赈饥民时泗州刺
张谏
贷数万斛给军训以行密之命馈之谏由是德
于我乙未儒自苏州出屯广德行密率兵拒之儒围行
密寨李简统百馀人力 …… (第 11b 页)
遣朱延寿救之洪引还延寿拔黄州俘讨京师/骆殷弃永兴走行密取其地与此略异今从通鉴所载)
冬十一月泗州刺史 张谏
举州来降(时朱全忠遣使至/泗州谏不堪其陵)
(忽故附/于行密)十二月吴讨畏杜洪之逼纳印请代行密以先 (第 14a 页)
右布政使丰庆副使项璁于决口上
流督夫下桩捲埽作截水堤二百四十馀丈浃旬堤就
决口绝流而水趋故道又令副使 张谏
参议王铉于土
城东起独峦冈讫猫儿冈督夫凿渠二千二百七十八
丈引水东注而城中积水日渐耗减又命参议史敏佥 (第 26b 页)
政使丰庆副使项璁于决口上流/督夫下桩捲埽作截水堤二百四十馀丈浃旬堤就决口绝流而水趋)
(故道又令副使 张谏
参议王铉于土城东起独峦冈讫猫儿冈督夫凿/渠二千二百七十八丈引水东注而城中积水日渐耗减又命参议史)
( (第 13a 页)